当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少老兵被抽调到南洋,导致驻华日军实力削弱,也是一个原因,但日军抽调最多的那两年却反而是八路军最困难的时期,足以说明鬼子调兵并非八路壮大的直接原因(其实由于作战方式的原因,装备差得多的治安师团反倒比精锐的甲种师团对八路军游击队的威胁大得多。)。事实上,直到整风运动统一了党内的思想,八路军才开始摆脱困境,而其井喷期恰恰是在冀东根据地巩固下来之后……第一百零二章充分准备(感谢书友“st201122”、“书拙”、“天苍野”的慷慨打赏,顺便提前求下明天的推荐票,周一很重要的说^_^)但胡卫东既然知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自然不会犯下同样的错误,但是他也深知冀东根据地将来处境的艰难,因此根据地的领导者非大智大勇不能胜任,可是考虑到这里的巨大危险,胡卫东又不舍得将军中大将放在这里,万一不幸牺牲了,他哭都来不及,而且领导干部名气太大、地位太高,必然会令鬼子过早地注意这里,反而不利于冀东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因此胡卫东认为,建立冀东根据地固然重要,但最多只能派一个团级干部,这个人必须有勇有谋,还得擅于做群众工作,他想了一会儿,发现此前曾被他长时间冷落的杨文翰居然是最适合的人选……光论游击战的水平,杨文翰在整个红军之中都很可能要排进前十,在红八军团之中更能排进前三,而政工出身的他做起群众工作来自然也不在话下,同时此人警觉性很强,又有较强的人格魅力,这在艰苦的环境下对于维持部队的凝聚力十分重要。另外,将他留下还有一个顺带的好处,杨文翰对老蒋与国民党可是切齿痛恨的,将来红军抗日改编之后这家伙成为“摩擦专家”的可能性不小,将其丢在届时只有日伪军、没有**的冀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当然,胡卫东也不好意思将人往冀东一丢就不管了,虽然借鉴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胡卫东并没拨给杨文翰多少战斗部队(注1),但却一下子派给他五百多个足以胜任连级以下军事指挥员或者政工干部的抗大(书中太原会师后豫西苏区的两大军校都并入了红军大学,红军大学也较历史上更早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毕业生,即便以后杨文翰真能拉起十万大军,也不必担心没有足够的中低级军官了,此外再加上一营六百来个士兵和一些非战斗人员,总共一千五百多人,这就是杨文翰带到冀东的种子。另外值得一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