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这里给鼓鼓劲,就觉得瓦剌也没什么可怕的。等到了朝会上,大臣们吓唬几句,就是又害怕起来,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否率众抵御住瓦剌。刚掌权,能做得尽善尽美的也没几人,只可惜他是临危受命,没有多少犯错的本钱。徐循在心里叹了口气,坐到屏风后头,几个大臣都是行了礼,吏部尚书王大人方道,“虽说什么星象有变,乃是佞言,但眼下没粮、没钱、没人,如何又能抵御瓦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怕京师被破,情况会更糟糕。”金英一路上没说完,此时又继续和徐循解释,“刚才在殿上,侍讲徐元玉言星象有变,请迁都南京,为于侍郎所斥。”徐循眉头微微一挑——难怪连素来稳重的王大人都说这是佞言,就是南迁,也不可能是因为星象有变,扯这个话题无非是觉得郕王和内廷需要一个南迁的借口,搞一把投机而已,此人人品,可见一斑了。“他是钦天监的?”徐循问道。“非也,翰林侍讲耳。”金英回答道,“此人博学广闻,曾献,言兵政事,颇受称许。”翰林侍讲是升官的快车道,一般来说,不是进士而至庶吉士,庶吉士而至编修的话,是很难得到翰林侍讲这个职位的,毕竟其接触皇帝的机会不少,很多想法都可以直接灌输到皇帝那里,将来就算入朝为官,也是简在帝心,升官的脚步会加快不少。别看位卑,但却清贵,兼且此人还有著作发表,听起来名声也不小,那就更增添了他的分量。徐循皱了皱眉,道,“此人我原来怎么没听说过——献书是什么时候的事?”“是七年前的事了。”金英小心翼翼地回答。“哦。”徐循呵呵一笑:此人性子,看来也是真的很上进——正统七年,不就是先帝亲政的年份吗?上书言军政数策,一直都是后进出头的捷径,这个徐元玉,功名心不浅啊。“既然也不是朝廷新进了,怎么不知道私习天文乃是大罪?”她进来以后,肯定要弄清楚现在到底在说什么,对此众人心里都是有准备的,都是静下来等徐循跟上节奏。因此,她声音虽不大,殿中人却是听得分明,只一句话,便令众人都是色变:说对方说的话是佞言,对方是佞幸,其实都没什么,朝廷辩论,这样的激烈言语并不罕见。太妃却是一上来直接给人打到私习天文居心叵测的行列里去了,认真要治罪的话,进诏狱都不是没可能。这怎么让人不要心中一凛?郕王虽然年轻没经验,但太妃可是多年观政,掌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