耨等耕作方式得到了改良。同时,水力、风力等自然力也被开发利用,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服务。
“盗马者死,盗牛者加”
“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臧,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
在《管子》一书中也记有“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就是水灾、旱灾、风雾雹霜灾、厉灾(瘟疫)和虫灾。在当时,化水害为水利,引水溉田,与水争地,有效地改变了北方农业生产面貌,为农业向更深更广发展创造了条件
秦国大规模兴修郑国渠,建成后“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西汉兴修白渠之后,百姓歌道:“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万乘之国,兵不可以无主,地博大,野不可以无夫,野无夫,则无积蓄”。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战胜则地广
他在秦国推行《垦草令》作为变法的序幕。公元前356年开始较为彻底的变法改革,他把培植小农经济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首先“为田开阡陌封疆”,把过去旧的土地制度废除,使土地经营者和农业生产者与土地结合起来,由他们专心致力于农业生产“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为了促进并确保小规模土地经营,政府明令解散大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并“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最极端的做法就是他的“农战”政策,把农业生产和英勇作战紧密结合起来,为了奖励农业生产和勇敢作战,规定凡“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即免除其徭役负担;凡积极参军、勇猛作战者,则“各以率受上爵”。重视农业和战争,势必抑制并限制各种非农战的经济社会活动,对“事未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与此同时,广泛招徕三晋无地少地的农民到秦国开荒垦田,政府给予经济扶持并免其三代徭役。
第一,这一时期战争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争城略地、抢夺人口。土地和人口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也是各国统治者争霸角逐中最关心的事情。“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争夺土地和人口,就是争夺势力范围。第二,战争使社会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各阶层的地位也出现了空前的大调整。旧的等级制度在频繁的战争中日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