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215节
其实,能到州、县两级学校上学的蕃人,非富即贵,一般是部落酋豪的亲眷,或是坐地胡商之子侄。先把这些人教好了,让他们从内到外都是一个纯纯的唐人,异日继承部落后,其部民自然也会效仿。
正所谓上行下效,风俗的改变,有酋豪带头,自然会更容易一些。
而文化的改变,往往也会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异。比如纯游牧的变成半牧半耕,这就有了固定住处,编户齐民也就方便很多了。
朔方镇对从游牧转变成半牧半耕的部落,一直非常欢迎,并多次发下赏赐。
定居下来种植高产牧草,一亩地的收获,往往要纯天然草场五六亩才能赶得上。这给了一些牛羊牲畜并不太多的部落小民以选择,三茬轮作制的农业生产体系,其实是完美契合这些定居下来的牧人的。
地,根本不缺,只要你肯定居下来,再向汉民学习如何种植粟麦、豆子、牧草,生活不会差的。
上有部落头人子弟进学校汉化,下有现成的农业经营方法解决后顾之忧,同化的难度,又降低了不少。
编遗氓,造风俗。如此持续三代人,朔方、河西、陇右三镇的蕃民,同化得估计还要比天宝年间更彻底。
韦庄在一旁默默听着士子们的高谈阔论。
其中一两人,在他看来,简直就是萧遘或邵树德派到士人中间的“细作”。不断从各个方面吹捧朔方、陇右二镇的好处,想方设法鼓动更多的读书人留下来,以冲抵此地的腥膻胡风。
不过,“万里羌人尽汉歌”,总比“洛阳家家学胡乐”好吧。
灵武郡王,确实当得英雄二字!
第042章 对此欣登岁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重阳节后的河渭诸州,又恢复了清苦宁静的生活,邵树德在大群亲兵的簇拥下,抵达了临州狄道县郊外某乡。
河州那边没什么好多说的了。
萧遘是政务老手,自然知道该怎么做。而且人家的工作完成得很不赖,没必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