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邵树德笑道:“看,读史还是有用的。董仲颖当年不得士人拥护,不具备立足洛阳的基础,我便试一试。”
“第一步,还是得打赢河清之战,至少不能输。”陈诚提醒道。
“这仗,一时半会结束不了。我明日便回河中,前线之事,交给高仁厚即可。”作为统治者,邵树德当然不会“我要把精力放在军事上面”,朱全忠都没亲征,忙着在汴州劝课农桑,他当然也不会在前线虚耗,那不成了李克用?
四月二十一日,邵树德返回了王屋县。
在离开那天前一晚,高仁厚遣人夜袭汴军在城外的车阵。怎么说呢,贼军有备,效果不太好,最终无奈退兵。
河清之战,短期内分不了胜负,如今就看汴军能忍受多大的伤亡,愿意耗多长时间了。
在金仙观批阅了部分牒文后,邵树德又去了垣县。
“大帅。”邵州刺史梁之夏被紧急召来,躬身行礼道。
“矿上一切安好?”邵树德问道。
折腰山铜矿已经小规模恢复开采了。不过目前人手还是太少,只有两千六百余矿工,全是最近一段时间俘虏的汴兵。
垣县有五千户蕃人,组建了五百县镇兵,不过是无赏赐的那种,严格来说算是土团乡夫,专门驻扎在折腰山铜矿附近,看着这帮汴人。
“炼出铜来便送往绛州。”邵树德吩咐道。
他最近在绛县开了个钱监,专门铸钱,因为绛县本来就有铜矿,产量不如当年了,但也不少。
自从关中、朔方等镇交易会制度盛行之后,大宗贸易对铜钱和绢帛的需求大大减少,如今铜钱主要是在民间流通了,这对于活跃经济至关重要。
毕竟,中原自古以来就一直饱受货币匮乏的困扰,以至于商品经济根本发展不起来。
“折腰山也有铁产出,魏氏的人到了没有?”
“回大帅,尚未至。”梁之夏答道。
魏氏就是嵬才氏,如今生意做得是相当不小的。
这么多年以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