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也要住到一起,逃跑也是一起逃。如果你想打听某个不知道去向的人的消息,他的同乡或同部落的人完全可以提供最详尽的情况。
蕃人逃跑的原因主要是拒服兵役。
比如数月前陇右节度使萧遘就下令河、渭、临、岷、兰诸州征发土团乡夫五千人,开往青唐城,配合铁骑军、新泉军、镇国军及罗家部、梁家部、杨家部对叛乱吐蕃人进剿。
路途遥远,关山阻隔,去了搞不好命都没了,关键是没什么好处。
不过跑的主要是单身汉,有家有业的就难了。
第二大逃跑原因是不愿受管教,或者生活不习惯,这也不少。
“汝何名?”
“鹿荣,二十有八。”这是一位流放犯人,来自魏州。
“家人为何没来?”
“被娘家接回去了,不愿来。”
小使注意到这人曾是个军汉,不由得多看了两眼。魏博武夫大爷啊,不得了,若不是得罪了人,还在老家吃香的喝辣的呢。
“不准跑,抓回来就——”
“某知晓了。”鹿荣不耐烦地答道。
小使瞪了他一眼,看来这厮没明白自己的处境,当衙兵当惯了吧?
不过他的心地不错,尽管鹿荣不领情,一副自暴自弃的模样,他还是认真说道:“安心住下就是了。这里不缺妇人,四十岁的鳏夫来了后都好几个孩子了。”
鹿荣愣了一下,撇了撇嘴角,最终还是道了声谢。
“汝何名?”这是一个蕃人,身上还戴着枷锁,比较少见。
对方说的不知道是什么语言,小使没听懂。
一位驱使官走上前来,用土语和此人对话了一番,然后说道:“凤翔镇的土团兵,去兴州讨草贼,路上有人对他说,前一批去的都死光了,他就跑了。后来打算发配到唐州当突将,恰逢大帅下令禁止罪犯充军,就送来这边了。”
小使这才明白,道:“林场苦役十年,还欠五十鞭子,打完了送往林场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