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狼牙棒、陌刀、重剑之类,要挑一样学会,勤练不辍。
说白了,国朝军士没有分类,要学的技能太多,培养起来周期太长。
其实各藩镇打到现在,或多或少都面临着后备兵源不足的问题。不是人不够,是技艺合格的军士不够。
打仗消耗的速度,肯定比你培养快啊。一个什么都不会的新人,从地里招募过来,让他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熟悉金鼓旗帜,会与袍泽们一起列几个常用的军阵,差不多就要花一年时间,这还是在土团乡夫们已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达到的。
所以,藩镇将帅们在衙兵大量消耗之后,都优先选择州兵补充,州兵不够,再补县镇兵,县镇兵也消耗完了,只能补土团乡夫了。
灵夏十五州大约有三万州兵,无县镇兵,这个后备兵源其实是不太够的。
但邵大帅经常下令从属、附庸藩镇、草原各部拣选精壮送过来,这也是一大补充来源。
战场上收编的降兵,也会甄别使用。
这便是夏军兵力的三大来源,至今就是靠这个体系运转的。
不过随着战争烈度越来越高,再不是以前在西北小打小闹那种了,消耗变得非常剧烈,自己培养的比例就变得越来越大。
数月前都教练使衙门遣人送了一万新兵到河中,步骑皆有,主要是为了补充各部衙兵战损,这批人就是朔方镇自己“原汁原味”培养的,训练了数年之久。
那一万人送走后,都教练使衙门就还剩一万在训“半成品”了,于是又紧急招募了一万新兵,分成三批,按不同的进度展开训练。
这支在训军队号“续备军”,一个曾经出现过后来又罢废的番号。
两万在训人员中,五千人已经开始接触行进间射草人这类高级科目,五千人还在进行基础的枪术、刀术训练,一万人才刚刚熟悉军中规矩,操练过几次队列。
两万新兵年龄都不大,普遍在二十以内,大部分就只有16-18岁,属于邵树德出镇夏州之前出生的人。蕃人、汉人皆有,本地人、外地人掺杂。
他们的童年过得比较辛苦,稍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