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了众人的心里话。
“我家在沪市下面县城倒是有亲戚,她们那木柴多,算是供应我们沪市木柴的一个点,但现在外面这情况,谁敢进城。”一个四十多岁的女同志一脸愁眉。
她的话一落地,所有人都看着她,眼里有着热切。
“要不,我们去你亲戚家弄点木柴!”有人提意。
“有点远,一天根本就没法来回,而且一趟也不能多带,带多了,就有走资的风险。”女同志叫做余秋雁,她确实是想去亲戚家弄点柴火,但一个人又害怕,干脆就在这场合说了出来。
也不算害人,她是把利弊都说清楚了的。
“一人能带多少?”
徐大娘眼神一亮,她觉得只要控制量,肯定没问题,不就是一天没法来回吗,没事,以前那么苦的世道都过来了,还怕现在有人敢乱来吗。
反正那群人闹归闹,还是要给人扣正当理由的。
“秋雁,说说,一人能带多少,要是差不多,我们大家分散去,多去几趟,只要弄足够冬天引火的木柴就行了,不多拿。”
有人心动了。
未雨绸缪任何时候都是我国的传统,对于还有两个月才到的冬天,大家都着急起来。
大家的目光太热切,王蔓云也热切地看着余秋雁,余秋雁顿时没了顾及,直接说道:“一人一次只能带三十斤木柴,不过这些木柴可是村里的集体财产,我们不能空手去。”
这年代任何产业都是国有,就算她们亲自去乡下弄回木柴,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东西不用木柴票吧?”有人犹豫起来,真要凭木柴票,大家手里可不多,来回还要自己跑,承担风险,就为了三十斤木柴,不太划算。
余秋雁见不少人打起退堂鼓,赶紧解释道:“不用木柴票。”
“那就好,可用什么换?”
徐大娘很积极,她家人喜欢吃她蒸的馒头,每天都要蒸一锅,要是断了木柴,她也很头疼,毕竟食堂里的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