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善道:“没事,只要你骂得够多,后世人看到你那些歌功颂德的诗文也会原谅你的。”
杜甫:“……”
这小孩的嘴巴刺别人的时候怪好听的,刺自己的时候听起来怎么这么难受呢?
我确实写过不少歌功颂德文章没错,但这也是身不由己的事情。你看李白那么洒脱一个人,他逃脱了这个命运了吗?
没有!
只要想自荐求职,根本没有人能避免这种事!
一大一小天南海北地闲聊着,不消半日便抵达了奉先县。
杜甫一家老小寄居在这个地方,家中林林总总有八/九口人,家里家外都得他妻子杨氏操持。
早年的杜甫也算是出生于官宦之家,生活十分优渥,足以支持他到处游山玩水、广交朋友,一直浪到年近三十才成婚。
成婚后这十余年他们夫妻俩已经生了好几个儿女,而他的仕途却始终没有着落,杜甫心里也是很着急的,着急到他到处写诗求人引荐,可惜辗转十年依然没有任何人愿意提拔自己。
临近家门,杜甫忽然顿足,远远地望着妻儿寄住的地方出了神。这一次他推开家门,应当不会看到幼子夭折的惨况,可那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个很合格的父亲。
霍善转过头问停下脚步的杜甫:“怎么不走了?”
杜甫不答反问:“他们会不会怪我?”
怪他没能为一家老小谋来安定的生活,怪他没有时常陪伴在他们身边。幼时他寄养在洛阳姑母家中,姑父姑母始终尽心尽力地教养他,而他这个当父亲的却没能做到他们的万分之一。
他争取了这么久也只勉强为家里争取来免于赋税徭役的待遇,俸禄什么的约等于无,根本无法负担起一家老小的开销。
杜甫把自己内心的挣扎告诉霍善。
自己家沦落到这个地步,也不能全怪时局不好,他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
霍善毫不犹豫地说道:“当然会。如果我爹对我不好,我也不喜欢他!”
小孩子的爱恨好恶就是这么分明,从来都不会整那么多弯弯绕绕。
杜甫噎住。
这小孩是根本不会安慰人对吧?
都到家门口了,杜甫再怎么犹豫也不至于不回去了。
他还是带着霍善踏入家门。
年幼的小儿子正在篱笆墙边跟人斗草,年纪和霍善差不多大。
霍善看见两小孩拿着两根草在进行“武斗”。
这就是唐朝人很流行的斗花斗草。
斗花一般是春天玩得比较多,许多人都爱插上满头鲜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