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户勾连在一起,一身铜臭味!
“二则便是刘大人讲到的百姓们不让孩子读书。这是真的,当初晖桐书院招收学子也经历了一番艰难。”竹清长长的叹气一声,说道:“特别是以耕田为生的百姓,一年到头都要侍奉土地,家里人手不够的,七八岁的孩子也要下地耕种。如果让他们送孩子去上学,家里活计没有人干,他们肯定不会愿意。”
读书当然可以,前提是家里宽裕。家里人都快吃不上饭了,正需要人手帮忙,他们也会思量送孩子去值不值得。
要开办面对平民百姓的书院,最快能落成的除了繁华的地界之外,也就只有文风鼎盛的大州了。
“不过——”竹清停顿了一下,“北安州刚刚归顺陛下时,不也是算不得富裕?甚至基础的设施都没有建设完成,可如今也把书院办的井井有条,像管侍读,正是来自北安州,如今高中进士,为陛下、为大文分忧。”
她这话的意思是,北安州当初经济没有发展起来都能培养出管乐弦这样的人才,更何况别的州县?有困难就克服一下,千万不能还没有做就说办不了。
“朕觉得少师一番肺腑之言很有道理,爱卿们皆是通过层层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面对那一点难处,想必是很容易就能解决。既如此,朕就命各州的知州、县令兴办此事,又着朝中的大臣轮番去检查成果……少师竹清与北安州知州萧扶风统领大文开办书院的一切事宜。”
嗯?竹清抬头,让她与萧扶风抓这件事?
皇帝说道:“少师与萧爱卿都有过经验,你们便下到各州各县,去指点他们,务必要妥善处理开办平民书院的事。”
“微臣遵旨。”竹清确定了,她接下来又有的忙了,大文如今有三十一个州,一百五十个县,其中上县三十五个,中县七十八个,下县三十七个。要是每个县都呆个几日,这也得差不多一年时间了。
“陛下,萧大人如今忙碌着北安州的治理,恐怕没有时间去开办书院罢?”有大人提出疑惑。
因为北安州特殊,所以萧扶风这个知州担任的时间是比规定的要长了许多,很多官员私底下嘀咕:看萧扶风这个样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