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匠人若是不堪压榨,第一件事便是举家渡河至绥银二州。李克用那人,我看他也不太像会理政的样子,也无甚兴趣理政,晋阳诸作院数千工匠,早晚要逃散一空。”
野利遇略暗暗与横山之上自家部族里的铁匠铺比了比,顿时有些气馁。到底是大唐北都,供给河东、河中、昭义、大同、振武等镇的军需,这工匠规模确实大。夏州若想赶上他们,不知道要努力多少年。
“在夏州,至少能吃肉,也没人劫掠。”王大力小心地将三匹绢收了起来,道:“唯有一点,缺铁料,这又不如河东了。”
铁料?这个确实没有。
不过大帅似乎认为灵州有铁,坚持要向那边去找寻。野利遇略对此是不太信的,大帅这么说,多半是想攻取灵、盐二州,顺便杀了拓跋思恭这个叛将罢了。就是不知道找个什么由头去做这事。
第028章 柴与学校
“大帅有令,废四州十四县柴捐。”中和四年十一月初八,一则消息在夏州城内流传了开来,随后又以极快的速度在四州范围内扩散。
柴捐,并不是夏州首创,天下诸镇征收的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大部分都在征收。收上来的柴,官府用一部分,作为官员福利发下去一部分。
邵树德以前一直觉得在夏州砍柴破坏环境,因为这里的生态较为脆弱。但州中用度实在匮乏,每一文钱都很宝贵,便一直没废除。这次他终于下定决心了,用石炭(煤)来代替柴,取消柴捐,给百姓减轻一点负担。
至于事情的由头也很简单,赵玉刚刚给他生了个儿子,诸将纷纷道贺。邵大帅一高兴,便决定废除柴捐,同时用俘虏的那些拓跋党项丁口去挖煤。
夏绥四州之地,别的不多,煤那可真是多到爆,后世露天煤矿随处可见。本朝以来,煤炭的使用还不是很流行,稍微上点规模的煤炭采掘业主要在关中和晋阳。文宗年间,日本圆仁和尚至晋阳,言晋阳城西的晋山之上,“遍山有石炭”,“远近诸州人尽来取烧”。
不过在其他地方,使用得远不如宋代普遍,夏州甚至还没开这个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涵养水土,邵树德便下了这个命令,不过并不是立即执行,明年还得过度一下,后年正式取消柴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